对联的起源【推荐】

来源:网络推荐 时间:2018-03-20 16:06

  对联,雅称“楹联”,俗称对子。它言简意深,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,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。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,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楹联习俗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对联的起源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到大家。

  对联的起源

  在《元日》中写道: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暧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
  “新桃”和“旧符”是什么意思?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。春联是对联的一种,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?

 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,明清两代尤为兴盛,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。

  早在秦汉以前,我国民间每逢过年,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。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,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荼(tu)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用以驱鬼压邪。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。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。据历史记载,后蜀之主孟昶(chang)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

  宋代以后,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,所以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诗中写的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。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,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“桃符”。

  到了明代,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。他在金陵(现在的南京)定都以后,命令大臣、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,他亲自穿便装出巡,挨门挨户观赏取乐。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,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。

  入清以后,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三朝,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,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。

 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,对联传入越南、朝鲜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国。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。

  拓展阅读:对联浅说

  首先叙述以下对联的基本属性。

  1、文学性。对联属于文学门类,因此作对联尽量要有文学性,尽量避免标语口号式的作品,比如“勤俭建国,艰苦奋斗”之类的口号式的东西。反观写在为纪念三国时期刘备孙夫人祠庙前的一副对联“思亲泪落吴江冷,望帝魂归”,就将孙夫人进退两难的艰难处境,写得淋漓尽致,既有强烈的感染力,不禁使人潸然泪下。

  关于对联的文学性,当代思想家、著名家、书法家、国学大师范曾概括出三条要求:1、它有骈文的面貌,对联一定要对仗。比如“草原”对“砚台”,“苍天做帐”对“滴水成文”,后者也说以草原砚台作对,但比前者有意味、有深度、有哲学思维。2、有诗词的韵味。比如一个集句对联要求,上联含“女”字,下联含“花”,均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出现。有人以“青女素娥俱耐冷”对“名花倾国两相欢”很工稳,有骈文的面貌,诗词的韵味。但这幅对联到底要说什么,表达什么,没有立场,没有褒贬,让人不明就里,总之是缺少的风骨,这就是对联的第三个要求,要有散文的风骨。还是上面的这个对联,如果改作: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对“落花犹似坠楼人”,有立场、有褒贬,自然品格就出来了。

  2、实用性。对联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,无论是逢年过节,生老病死,婚嫁喜庆,盖房开业,时时都会开到对联的影子。3、趣味性。趣味性的对联,不仅给人以愉悦,更显示作联者的才华。相传清代的乾隆皇帝宴请群臣,指着一位一百四十一岁的老者出了上联"花甲重逢,增加三七岁月"."花甲"指六十岁,"花甲重逢"指两个六十岁,再加上"三七"二十一岁,恰好是一百四十一岁。有个叫纪晓岚的学者灵机一动,对出下联:"古稀双庆,更多一度春秋。""古稀"指七十岁,"古稀双庆"指两个七十岁,再加上"一度春秋".也就是一年,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。唐伯虎同祝枝山来到山村,看到水车,祝枝山出了上联"水车车水,水随车,车停水止".唐伯虎当即对了下联:"风扇扇风,风出扇,扇动风生。"于是便有了趣联巧对。

  对联的基本特点是:上下联字数相等,意义相关,字面相当,平仄相反,结构相同。

  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要围绕一个中心,同时上下联之间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,意思不能重复。如果重复称为“合掌”。上下联之间的意义相连,彼此补充;或者相反,彼此对比;或者共存,彼此映衬。

  字面相当,指上下联里对应的字词,要求词类相当,即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助词对助词。虚实相对。

  结构相同,指上下联的语法结构相同。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,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,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,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,动补词组对动补词组。同时,词性也要求力避重复,富于变化。在联用两组以上的对偶时,要求句式各异,富于变化。

  平仄相反,指上下联之间的平仄相反,平对仄,仄低平。对联有工对、宽对之分。工对一定要讲平仄,遵守声律要求。对联的平仄规则主要包括:1、对联不论长短,上联总以仄声做结,下联以平声做收,极少例外。2、五、七联大都遵守律诗的平仄规律,一般1、3、5、不论平仄,2、4、6、必须平仄分明。3、在上下联包含两个以上分句时,各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尽可能平仄相间;上下联所包含的几个语意层次的语末一字 ,也尽可能平仄相对。

  对联从内容上分为正对、反对、串队(流水队)、和自对四类。

  正对:上下联在意思上是相近或相似的。如:“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”(郑板桥)。

  反对:上下联在意思上相反,如: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

  串对:上下联实际上是一句话,在意思上前后相承一致,不能颠倒,但字面上正好又双双相对。如: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(王之焕)。“心曾许国终平虏,命未合时终退耕”(苏舜钦)

  自对:对联的上下联句中本身就有对偶的成分。但如果上联中自对,则下联也必须自对,而上下联不必求工。如:“金阙晓钟开万户,玉阶仙仗拥千官”(岑参)

  要写出精品对联除必须遵守以上原则,同时要坚持“三审四避”。三审:审音,字音是否平仄相对;审词,词性和词类是否同性相对,是否门类相对;审句,句型是否结构一致。四避:避“合掌”,避“正对”,避“同字对”,避“四言一法”。

  精品对联首先看重实字对,实字指意义较实的名词。旧时将名词以天文、地理、花、鸟、鱼、虫等分为三十个门类,以同门类的事物相对为最工,但易犯合掌的毛病。例如众所周知的“独有英雄驱虎豹,更无豪杰怕熊罴”,联中的“英雄”与“豪杰”相对似乎最工,但两者皆为“勇猛过人者”,犯了合掌的毛病。

  鉴于此,今天提倡相邻门类或并列门类的事物相对。

  类概念与种概念的事物相对则视为不工。类概念指包含小概念的大概念,种概念指包含小概念的大概念。例如“华夏风光好,三秦气象新”,其中“华夏”包括“三秦”,华夏是大概念,“三秦”是小概念。如果以圆环作比喻,“华夏”这个大圆环套着“三秦”这个小圆环,故对仗不工。

  精品对联还要避免“正对”。虚字(指意义较实的名词以外的动词、形容词、副词、方位词等)的对仗以“反对为优,正对为劣”。就是说,虚字的对仗应求其异避其同,求其远避其近。例如:“萧萧鸣木叶,瑟瑟响银筝”,“响”与“鸣”属同义词,犯了“正对”的毛病。

  在律诗的写作中,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,但要避免四句用同一句法,即避“四言一法”,力求句式的变化多样。在对联的写作中,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。

  以上是写作精品对联应该遵循的原则,尤其是写作“工对”是要尽量遵守。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不能由于有这些严格要求望而生畏,束手无策,不敢写作。何况对联还有“宽对”、“工对”之分,工对难写,可以先写宽对。应遵循力求“阳春白雪”、不舍“下里巴人”的宽松原则,使对联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,以期更多的精品对联问世。

特别声明: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,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,只供参考之用。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和完整性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,谢谢合作!
继续阅读
热门新闻

联系我们

客户端下载 赞助、建议、留言客服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最新推荐
分类信息发布网